日前,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揭晓,河北省的井陉县南障城镇吕家村等20个村入选——
延续乡村文脉留住美丽乡愁
沙河市绿水池村三面环山,植被茂密。村中建筑别具特色,以四合院居多,且多院互通。村内明代石阁楼、清代古戏楼等,都保存完好,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省民协供图
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意味着村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到国家保护层面。河北省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何在?其建筑民俗等如何保护利用,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愁、彰显地域文化内涵?保护利用中需避免哪些误区?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有形格局整体保护
斑驳的老城墙、崎岖的石板路、老旧残破的戏台……村子是一个庞大的生态文化系统,究竟该保护什么呢?“要保护村子的核心价值。”曾主持编纂《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的省民协主席郑一民指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需要考量村子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历史传说、非遗民俗等内容,物质层面的保护主要是指村落格局和古代建筑等。
此次入选的这20个村,除了总体上保留着河北民居建筑特色外,有的兼具晋风川韵,有的融合京津风采。比如邢台沙河市的绿水池村,村中至今完好地保留有典型西南地区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据传说,该村先祖是明代四川籍武官,因押解皇纲被劫,于是逃到此地定居。这些建筑,正是其后人在河北落地生根,与当地逐渐融合的实物见证。而邯郸涉县原曲村内有明清老宅150余处,以及真武阁、无梁殿等寺庙建筑,构造奇特且科学,充分体现了古人营造智慧。
“这些村子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性质等,往往是解开村落史的钥匙。”河北省相关专家指出,由于资金有限、保护理念滞后等原因,以前各地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甚至破坏了建筑本体和村子风貌,而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则意味着这种状况会得到遏制,且在未来面临更严格的监督和保护。
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郑一民等专家指出,民居古建、村落选址、空间格局等共同构成了村子在历史文化上的整体性基础,国家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也明确指出,要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等。这就告诉我们,一是不能僵化地保护,二是不能野蛮开发,三是不能违背真实性,一旦违背这些原则,将造成破坏原貌、历史文化碎片化等后果。
●静态书写,动态诠释●
对无形遗产抢救保存
南留庄村、宋家庄村、大固城村、卜北堡村……地处塞北之地的张家口蔚县此次入选了6个村,该县至今仍保存着300多座古村(堡),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古村(堡)落群集聚区。曾对这些古村堡做过详细调查的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说,蔚县这些古村(堡)之所以远近闻名,不单单在于保存较好、建筑有特色,更因为蕴含了独特风俗和民间故事,“几乎一村一技艺,一堡一传奇。”
的确,对于中国人来说,村庄之所以寄托了家园情思、土地情感和文化情怀,一方面是由于村中有感情的有形载体,如民居建筑、街巷老井等,另一方面则源自村里那些无形的记忆,如民俗、技艺、风土人情、故事传说……这些作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更久远、更深沉地汇聚成人们的乡愁,牵引着文化情感。那么,当前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呢?
“认真梳理、谨慎书写、查漏补缺。”李新威认为,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如静态层面,主要包括那些历史事件、故事传说、名人典故、村规民约等,还包括一些目前已无法传承但又享有盛誉的民俗、技艺等。他建议各地抓紧推进记录、整理、存档和勘误工作,如有必要,更要以现代数字技术,对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化、数字化记录,“先留下来,别断送掉!”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让村落历史文化不断赓续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是一项持久、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一旦入选,就意味着将在资金、规划、设计等方面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和督导。但输血更需造血,保护好这些村子,还得更严格地处理好保护与建设以及与村民的关系。
树立规划先行、保护优先的意识。毋庸讳言,目前我国许多古村落现状堪忧。“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功利性。”河北省不少专家指出,古村落一旦被列入保护名单,大多人只注重其旅游开发价值,想迅速攫取短期经济利益,从而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专家们认为:“村落历史文化当然需要借助旅游传播出去。但如果以破坏或改变原貌为代价,将得不偿失。”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些古村落入选历史文化名村后,最棘手的是要面对村落“空心化”的问题。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村民都往外搬迁,导致原村落居民越来越少。“得留住一方水土上的村民。”涉县原曲村党支部书记姚治堂说,保护传统村落得想办法让村子活起来,让村民愿意生活其中、乐享乡土幸福。井陉县文联主席马佶认为,村落保护需要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和意愿,围绕村民的生产生活来制定保护和开发方式,从而发挥村落的原有功能,更好地延续村落的文化记忆。
近年来,河北省村落保护已开始注重结合地方特点,采取多元保护模式。2017年,省文物局和张家口市政府、蔚县县委县政府联合发起“蔚县古堡拯救行动”,通过政府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外加吸引社会投资,改善古村(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适度旅游开发展示,并通过帮扶和支持当地非遗和民俗活动,增加村民日常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既留住了村堡外形,又有效延续了文化脉络及人文情愫。”李新威认为,这种与建筑保护、旅游开发、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相融合的保护模式,更有利于乡土文化的完整传承与活态保护,能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者龚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