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河北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发布 >> 专题库 >>

水如明镜 一城繁华映碧涛

2019-07-11 10:28:04
【字体:

  

  (上接第一版)“也难怪,自从这河里有了水后,不仅风景好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出现了越来越多不知名的水鸟,以前见都没见过,别说认识了。”王景城像是在安慰着自己。

  王景城和王国良都是正定县的居民,和其他几位老伙伴一样,这老哥俩每天都会来到滹沱河边,或在河边散步,或坐在树阴下拉家常,“咱们都沾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光,这里已经变成一座大公园了。”

  “要是你们十年前来,别说水鸟了,这儿连一滴水也看不着,全是沙子,刮起风来黄沙满天睁不开眼。”王国良说着,抬起头来,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水面。此时,河水中央地带的几座小岛上,满是茂盛的芦苇,绿油油的。

  对滹沱河过去的景象记忆犹新的,还有滹沱河生态区管理处工程科的科长郑磊。他说,那时的滹沱河常年干涸,地表黄沙裸露,大风一起,尘沙弥漫,其沙尘量占石家庄市城区总悬浮物颗粒的29%。同时,非法采砂破坏严重,河道两侧沟壑纵横,杂草丛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仅子龙大桥两侧就有5座渣土山,达1200万立方米。

  改变始自2007年,我市谋划并启动了滹沱河综合整治这一空前浩大的工程。2014年,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市区段开工,其范围主要是滹沱河市区段,从中华大街到东三环北延线,全长19公里,规划总面积3300公顷。

  郑磊告诉记者,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在滹沱河市区段沿线重点打造6个景观节点和8个植物专类园,将滹沱河两岸建成集防护、观赏、休闲、健身和科普“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成2000多亩的滹沱河花海,并新建滨水生态公园等。

  波光粼粼的水面、觅食嬉戏的水鸟、郁郁葱葱的芦苇……看着眼前这幅迷人的水景画面,郑磊心中涌起了满满的自豪感,“目前从中华大街到朱河坝的16公里段,已基本形成了这样的生态水景景观,新增水面900万平方米。”

  而随着滹沱河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里的鸟类也多了起来,每年春秋两季,都有不少迁徙的鸟类在这里休憩、停留。据初步统计,已有苍鹭、天鹅、黑翅长脚鹬、野鸭子等鸟类190多种。特别是近几年,还有人见过震旦鸦雀、赤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此出现。

  夕阳西下,余晖晕染,暖风拂动,芳草摇曳,河面涟漪阵阵,如碎金洒落。清代诗人梁瑞霖笔下《晚渡滹沱》的旖旎风光再现眼前:“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

  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市区段迅速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同时,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也加速开展。

  根治滹沱

  亘古长河再泛清波

  只有多年前曾经来过这里的人再次站在河边时,才能深切感受到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所取得的震撼效果。

  “以前别说来河边玩了,村里人谁都不愿意往河的方向走,水太臭!”7月初的一天,藁城区兴安村的赵瑞山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沿着高低不平的田间土路,领着几个朋友来滹沱河边观赏河景。

  虽然还是上午,但阳光已有些刺眼。地里的绿色还没有蔓延,愈发显得远处的一带河水绿得沁人,掠过河面吹拂而来的微风,仿佛也带着河水的清凉。

  今年已过半百的赵瑞山,从小就住在距滹沱河不过七八里地的村子里,也因此经历了滹沱河的历史变迁。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干涸断流,以及随后出现的污染,在赵瑞山的心里蒙上一层深深的阴影。

  资料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常年干枯,滹沱河下游沿途几个县(市、区),逐渐将其作为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去向,在宽达3公里的河道上,形成一条约1米宽的小河沟,每日接纳两岸约32万吨污水,成为名副其实的排污沟。

  “当时不仅成了排污沟,河道里还有一大坑一大坑的臭水。”赵瑞山说,“那时候坑里的水都是彩色的,黑的、红的、棕的,远远地看着就瘆人,那气味更是没法儿形容。”

  滹沱河何时才能再次泛起清波?从那时起,沿岸村庄里的人们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和期盼。

  “那时天天守着这一坑坑的臭水,真没想到河水还能变清。”站在河边的赵瑞山感慨地说,“也不知道以前这里的臭水都是怎么治好的?”

  听到赵瑞山的问题,与记者一同前来的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郑璞,忍不住插话回答道:“那是通过投加新型水处理物化凝聚剂的办法让污水变清的。”

  专业回答的背后,是郑璞坚守滹沱河畔近一年时间,目睹滹沱河水一滴滴变清的亲身经历。郑璞是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的亲历者,也是重要的执行者之一。

  “治理工作是从2016年3月份开始的。”郑璞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治理工作分两部分进行。其中,第一部分是全面清理排污源,封堵入河排污口;第二部分是利用投放水处理物化凝聚剂的方法,治理河道内的污水和底泥。

  郑璞告诉记者,这种凝聚剂可以快速凝聚、分离溶存在污泥中的有机或无机类污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属和部分有害盐类,实现底泥就地消解,使污水还清,“经过实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17年年初,经过近1年的时间,通过清理非法排污口、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设入河预处理,以及实施河流原位修复、泥水同治,实现了滹沱河水质的明显改善,藁城、晋州、深泽等部分河段,已初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被污染了多年的滹沱河,再一次荡起清波,亘古长河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河流同治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河边绿柳依依,碧草青青;河水清澈见底,仿佛一条迂回的明带,河中的游鱼碎石历历在目。这样的美景不是出现在哪个景区,而是曾经被称为臭水沟的洨河。如今,经过综合整治后的洨河已脱胎换骨,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河里有鱼吗?”听到记者的询问,正坐在河中一块大石头上钓鱼的许贵祥抬头一笑:“有!”说完,他指指旁边一个大塑料瓶,里面四五条三四寸长的小鲫鱼时隐时现。

  许贵祥告诉记者,他是栾城区南赵村人,“平时没事儿时偶尔也过来,这几天是孩子放假,带着孩子来河边玩玩,钓钓鱼。”他一边说着,一边猛地拽起鱼竿,一条约两寸长的小鱼挂在鱼钩上扭动乱蹦,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哗哗的河水冲击在石头上,激起朵朵水花;河道中的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绿意盎然,随着流水轻轻摇曳。浓浓的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之前的洨河竟然是一条臭不可闻的臭水沟。“那时候河里的水黑乎乎的,还特别臭。”许贵祥说,“离河老远就臭气熏天,更别提会有鱼了。”

  洨河是子牙河水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鹿泉区五峰山,流经鹿泉区、栾城区、赵县出境至邢台,在省会境内全长62.3公里。20世纪60年代后,洨河上游水源逐渐减少,并最终断流。

  此后,洨河开始承担起市区和沿线县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放功能。而污水长期不达标排放,加上排放量过大,逐渐让洨河变“臭”变“黑”。

  2012年6月,我市全面启动洨河综合治理工程,整治范围长46公里,整治内容包括清运垃圾、加固河堤、挖除淤泥、规整河槽、堤顶绿化等。经过约一年的综合治理,洨河水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沿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如今,流经我市的洨河河段,已不见了往日的滚滚黑流,令人作呕的气味业已消散,垃圾遍布的河岸重现新绿。自上世纪70年代断流,又流泄了40多年污水的洨河,终如浴火凤凰,涅重生。

  借鉴洨河治理经验,2014年5月,我市又对汪洋沟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实施了环保治理、河道整治、两岸绿化、管网改造、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建设。到当年底,各项主要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汪洋沟基本实现了河畅、岸绿、水清。

  经过全面开展河流治理工程,目前,滹沱河、洨河、汪洋沟等主要排水出境河流水质均有明显改善,不仅达到省控标准要求,更为市民增加了一处处水景景观,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质量。

  污水还清难,但保持碧水清流更难。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还清的河流碧水长流,我市实施了出境河流应急预警设施建设,并在全市主要河流县域跨界断面建立43座水质监控断面,实现了对所有县域排水情况的监控。

  同时,加强对市区主要污水处理厂实行月审核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市区污水处理厂的规范运行;通过全面治理工业和生活污水,加强网格化监管,严格管理入河排污口等措施,努力实现全市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健康、水资源保障。

  创新之举

  新生的河流玉带般绕城而行

  “活了60岁,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看到这样一条河,还能有这么好的环境。”夏日的傍晚,家住天山公园旁东仰陵村的李贵旭乐呵呵地说,“自从东南环水系通水后,不仅环境好了,每天来走走转转,这日子过得更舒服了。”

  简短的话语,印证着我市深入推进城市生态水系建设的丰硕成果。

  李贵旭所说的东南环水系,曾经并不存在,它是一条新生的河流。它逶迤蜿蜒于城区东南区域,以悠然舒展的姿态,将城市轻轻环抱;清澈的河水映出杨柳婀娜的身姿,浓浓的绿色在两岸慢慢浸润。

  治理河流污染的同时,作为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2010年7月,东南环水系开工建设。它西起五支渠,沿南三环北侧东延,穿太行大街向北延伸,与滹沱河相接,全长31公里,形成水面90.2公顷,两侧绿地357.5公顷;沿线建有高迁公园、天山公园、胜利公园、楼底公园和泊水公园5座公园。

  东南环水系是一条新建的人工河。在几乎没有任何天然河道的基础上,新建一条完全模拟自然生态的河流,东南环水系的建设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也显示出我市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决心之大。

  到2011年5月,东南环水系通水。至此,全长108公里的环城水系,也实现了“水通、船通、路通、景通、林带通”的“五通”目标,它如一道水生态的保护墙,环绕在城市周边。

  东南环水系和整个环城水系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挖一条河,它带给城市居民的也不仅是美景如画的直观感受,随着时光的推移,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将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水系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效益。

  市园林专家表示,环城水系具备防洪排涝、生态景观、地域文化、休闲浏览、产业集聚等多种功能。其中,环城水系以绿地为基础,以水体景观为核心,突出郊野、生态、休闲等功能,使水系成为我市最富魅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地之一。

  对于干燥的北方城市来说,水系中巨大的水量无疑是城市的“加湿器”。一位园林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仅是一条宽数十米的河道,但它能对周边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说掠过水系进入市区的风,可以将水系的水汽带入城市,给干燥的城市“加湿”。

  而在环城水系建设中,还拆迁了不少污染企业,清除了沿线的污染源,极大改善了区域环境状况。同时,大面积地植树种草,造景蓄水,也增加了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湿度,减少了扬尘污染,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

  微风、水鸟、草花、涟漪……如今,环城水系像一条秀丽的玉带,与一城百姓相偎相依,诉说着与水为邻、人水和谐的悠闲与静谧。

  一条条长河,消除了石家庄的“土”气,带来了灵气;一串串水景景观,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改善了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这些也无一不见证着我市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见证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水,为城市带来诗意,让城市更加灵动。逐水之梦,没有停止。目前,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仍在继续;环城水系整体提升工程正在开展……石家庄正努力让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所有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刘政豪
主办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备案序号:冀ICP备10001396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