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闻

河北省政府新闻办
“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24-07-11 22:16:00
分享: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刘响 摄

  7月11日上午,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孙晨光介绍河北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情况。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蔡淑红,河北省种子总站站长刘超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钱伟玲主持。实录如下: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钱伟玲。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钱伟玲: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孙晨光先生,介绍我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情况。同时,我们还请来了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先生,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蔡淑红女士,河北省种子总站站长刘超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孙晨光先生作介绍。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孙晨光。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孙晨光: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对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以来,河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河北时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大食物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围绕品种改良、改造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利用、产业加工等重点方向,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扎实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023年,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我省有570.25万亩盐碱耕地。当年,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18万亩,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7g/kg,土壤pH平均降低0.05,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3个等级,耕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2024年,沧州市夏收旱碱麦154.7万亩、亩产260公斤、总产40.22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54.5万亩、14.6公斤、15.72万吨,面积、单产、总产同比分别增长54%、6%、64%。

  去年以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第一方面是强化种业创新与示范。一是加快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在省农科院滨海所和沧州市农科院建设作物耐盐碱鉴定平台,建立旱碱麦、耐盐水稻等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沧州市以旱碱麦育种体系为重点,调查种质资源204份,引进品种资源125份,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品种。二是强化适生品种中试示范。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唐山市曹妃甸区、乐亭县、沽源县各建立2000亩中试示范基地,开展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等适生新品种中试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三是加速成熟品种规模化推广。我们筛选出25个耐盐碱作物成熟品种进行重点推广。沧州市主要推广捷麦19、捷麦20等旱碱麦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唐山市主要推广盐丰47、津育粳22等耐盐水稻品种。张家口市主要推广冀藜3号、坝莜1号等杂粮品种。

  第二方面是加强盐碱地改造提升。一是初步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初步完成了盐碱地土壤专项资源普查,2023年全省盐碱耕地570.25万亩,涉及9个市、35个县(市、区),其中沧州、唐山、张家口为主要区域,分别为408.58万亩、76.03万亩和53.18万亩。二是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依据全省盐碱地分布状况,我们进一步细化盐碱化程度、土壤性状、土地利用现状等情况,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科学评价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力。三是分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滨海地区重点围绕控盐、培肥措施,推广暗管排盐、条台田改良、水肥盐优化调控、渔粮饲轮作、粮草轮作等技术模式;坝上内陆盐碱区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滴灌控盐、化学治碱淋盐、饲草种植等技术模式;黑龙港区域重点围绕防止次生盐渍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施用土壤调理剂、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同时,我们统筹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网格体系,今年将完成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0万亩。

  第三方面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建设科研平台。四个“国字号”平台已搭建完成,并开始运行。分别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以及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二是整合科研力量。统筹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立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支撑组,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旱碱麦创新团队和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三是推进集成创新。启动实施“华北平原轻盐碱瘠薄耕地产能提升与第二粮仓建设”部省联动项目。针对淡水资源匮乏制约改良利用及产能提升等关键问题,研究构建轻度盐碱区耐盐经济作物适应性种植改土、耕层增碳培肥降盐等综合技术模式。唐山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形成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核心的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

  第四方面是分区分类综合利用。一是粮经饲统筹发展。对轻度盐碱地,以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目标,重点推广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等耐盐粮食作物种植;对中度盐碱地,重点通过种植耐盐碱饲草、小麦-苜蓿粮饲轮作等方式降低耕层含盐量;对重度盐碱地,通过耐盐碱植物种植等促进植被修复,提升盐碱地生态功能。二是强化试点示范。去年以来,在沧州、唐山、张家口3市开展旱碱麦繁育、牧草果蔬种植、耐盐水稻种植、稻渔综合种养、耐盐碱杂粮油料作物种植等13项试点任务,规模8万亩,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黄骅市、曹妃甸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设。三是推进规模化生产。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种植推广体系,推进规模化生产,确定35项主推技术,并将主推技术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方、9个万亩高产片。唐山市推广耐盐水稻种植50.1万亩,构建“稻田+池塘”综合种养体系,在曹妃甸、丰南等地积极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新模式,走出“以渔降盐、以渔治碱、渔农互补”盐碱地高效利用新路径。张家口市打造藜麦、莜麦规模种植基地,并打造盐渍化草原治理修复示范试点,建设经济林和林下种植基地,探索林地草地盐碱地治理修复技术模式。

  第五方面是壮大特色加工产业。在沧州、唐山、张家口等市遴选10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省级或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对象,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增容扩能,鼓励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引导企业进驻当地加工园区,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沧州市2家旱碱麦加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8亿元,同比增长25%。旱碱麦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黄骅旱碱麦”被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区域公用品牌已获批。“黄骅苜蓿”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批;“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叫响全国,沧州市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5亿元。唐山市充分挖掘“稻+渔”产业功能,加快产地加工、仓储物流等链条环节布局,“滦南大米”“柏各庄大米”“曹妃甸胭脂稻”等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曹妃甸区第四农场打造集水稻种植、稻蟹稻鳅稻虾立体种养、大米精深加工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化强镇,年总产值达12.1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现有成果基础上,围绕“良种育推、提升地力、综合种养、精深加工、产业融合”五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快育推“良种”,完善耐盐碱作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示范推广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全面优化盐碱种业发展。二是加快打造“良田”,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盐碱耕地灌排网格体系,改良土质,提升土地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实施“良技”,分区分类实施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提高特色农业生产力。四是加快研产“良品”,提高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加工能力,壮大精深加工产业。五是加快谋划“良方”,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推进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全面拓展产业融合渠道。

  推进我省盐碱地综合利用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周密安排、真抓实干,精心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各项工作,确保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生产大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钱伟玲:

  感谢孙厅长的权威发布。下面开始提问,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并通报您所在的新闻机构。

  回答记者提问环节:

  一、河北广播电视台:“治地”是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关键,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河北省盐碱地主要分布状况?在盐碱地改造提升方面有哪些措施?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蔡淑红。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蔡淑红:

  谢谢您的提问。我省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2023年全省共有盐碱耕地570.25万亩。一是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布。涉及9个市35个县(市、区),其中沧州市盐碱耕地408.58万亩,占全省盐碱耕地的比值为71.65%;唐山市76.03万亩,占比13.33%;张家口市53.18万亩,占比9.32%;承德、廊坊、秦皇岛、邯郸、邢台、衡水6个市共有32.46万亩,占比5.7%(平均每市占比不到1%)。二是在农业分区上的分布。滨海区盐碱耕地489.63万亩,占比85.86%;坝上地区盐碱耕地63.34万亩,占比11.11%;内陆低平原区盐碱耕地17.28万亩,占比3.03%。三是在盐渍化程度上的分布。轻度盐碱耕地458.12万亩,占比80.34%;中度盐碱耕地101.34万亩,占比17.77%;重度盐碱耕地10.79万亩,占比1.89%。下一步,将结合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通过开展盐碱地专题调查,进一步明确我省盐碱地面积、分布、类型,建立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支撑。

  为推动我省盐碱地改造提升,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推动盐碱耕地土壤改良创新。坚持治水与改土协调推进,完成盐碱地改造提升18万亩。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暗管排盐、池塘工程以及田塘连接工程改造,降低土壤盐碱,抑制土壤返盐。通过使用土壤调理剂,推广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提升产能。特别是针对滨海氯化物型盐碱地,通过重点发展以渔降盐、以渔治碱等方式,促进土壤盐渍化改良和地力修复提升。二是挖掘盐碱荒地利用潜力。积极挖掘盐碱荒地潜能,将具备条件的盐碱荒地进行改造提升,完善水利设施,改善土壤性能,作为盐碱耕地的后备资源。对不具备条件的盐碱荒地,鼓励造林种草提升生态功能。三是强化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物理”等多类型技术探索,对盐碱耕地分类施策,提升灌溉能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近几年我们在盐碱地改良示范区内集成推广了秸秆还田+深耕+有机硅功能肥+有机肥、深耕+秸秆还田+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不同技术模式,示范区土壤肥力各项指标提升明显,农田土壤含盐量降低,作物增产幅度达到5%至11%左右,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好模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模式推广,有效提升盐碱耕地产出能力和稳定性能。

  谢谢!

  二、河北日报:关于盐碱地农业高产值化方面有哪些工作考虑?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

  感谢您的提问。围绕做好盐碱地农业高产值化,我们主要从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通过加速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来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在沧州、唐山、张家口3市开展旱碱麦标准化繁育、耐盐牧草果蔬种植、稻渔综合种养、耐盐碱杂粮油料作物种植等13项试点,总规模8万亩,涉及446个实施主体。渤海新区黄骅市建立旱碱麦研究推广中心,全面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优质旱碱麦生产示范基地达到20万亩,成功打造旱碱麦种植及产业化推广示范区。

  二是通过壮大加工企业来增加盐碱地农产品附加值。在全省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筛选出带动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规模化重点企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工艺、多元化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等壮大企业实力。沧州市2家旱碱麦加工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黄骅旱碱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初审,“黄骅面花”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特色食品目录,“誉天宝”“振学”品牌获评4A级“河北优品牌”。唐山市打造稻米、海产品两大产业集群,构建“种养主体+加工企业+保鲜仓储+运输销售”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以现有23家水稻加工企业为基础,推动多家稻米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年加工能力达194万吨。推动“元更”水稻、曹妃甸盐田虾、湿地蟹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张家口市鼓励支持沽源北麦、宣化巡天、阳原泥河湾等龙头企业参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沽源谷麦郎、张北养谷厚道、尚义谷之禅等特色品牌。

  三是全面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唐山市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推进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休闲观光、认养农业、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曹妃甸农垦历史展馆、妈祖文化小镇、稻香小镇、多玛乐园、渔蟹稻香园、中国盐生植物园等一批“盐碱文化”新场景,通过开发沿海乡情、文化资源,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消费群体来唐打卡。初步预计可实现年接待游客数超7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3.4亿元。

  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沧州市充分利用各类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在北京、天津、深圳等地,组织龙头企业抱团推介旱碱麦加工产品,全面提升旱碱麦产业品牌影响力。唐山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做法先后被《农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等栏目予以报道,后期将继续加强宣传力度,推介特色耐盐碱产品品牌和健康功效,提高产品知名度和认可度。

  谢谢!

  三、香港商报:请问河北省在培育筛选推广适宜盐碱地种植品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河北省种子总站站长刘超。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种子总站站长刘超: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转变育种理念,加快耐盐碱品种筛选培育,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宜盐碱地转变。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打牢耐盐碱作物种质基础。组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旱碱麦创新团队和耐盐碱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团队,构建耐盐碱抗旱高产作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耐盐碱抗旱高产作物育种新种质。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沧州市农科院和省农科院滨海所分别在沧州和唐山建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平台,为耐盐碱作物种质提供标准化、精准化鉴定,为全省农作物耐盐碱鉴定提供技术支撑。省农科院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小麦、水稻、谷子、高粱、大豆等优异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创制,挖掘耐盐碱优异基因。

  二是加快新品种试验审定。充分发挥品种审定引导作用,加快培育耐盐碱新品种,在全省品种审定试验中增设了运东耐盐碱小麦组和耐盐碱大豆组,试验点分别设在黄骅、盐山等具有盐碱代表性的区域,试验小麦品种30个,大豆品种5个,加快耐盐碱小麦、大豆新品种试验审定进程。2024年新审定了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

  三是开展适宜盐碱地种植品种展示评价。征集小麦品种64个、花生品种38个、高粱品种43个,在黄骅市盐碱区进行集中种植展示评价,筛选适宜盐碱地种植品种,加大适宜盐碱地种植作物品种宣传推广力度,实现“以种适地”,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

  四是加快推广一批成熟品种。从全省101个耐盐碱作物品种中,筛选出旱碱麦、耐盐水稻、莜麦、藜麦等25个成熟品种,分区分类进行推广。在沧州市主推了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沧麦6005等旱碱麦品种,在唐山市主推了盐丰47、津育粳22、津原89、滨稻8等耐盐水稻品种,在张家口市主推了坝莜1号、花早2号、冀藜3号等耐盐碱莜麦、藜麦品种,全省盐碱地旱碱麦、耐盐水稻、耐盐碱杂粮等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54.7%、67%和140%。

  五是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沧州市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能够提供约150万亩旱碱麦商品种子用量,满足生产扩种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鉴定平台建设,开展耐盐碱突破性种源和新品种攻关,培育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一批耐盐碱优良主导品种。

  谢谢!

  四、长城网:目前,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记者刘响 摄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世民:

  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受气候条件(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地形地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文地质(地下水位浅、含盐量高)、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地下水位抬升)等影响,历史上曾是盐碱地大省,最高时面积曾达近3000万亩。上世纪70、80年代,通过疏通排水河渠,建设灌排体系,发展灌溉、土壤培肥等措施,大面积盐碱地得以改良,为我国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的盐碱地一是由于排水体系年久失修,加之气候变化,淡水资源匮乏,导致的土壤盐碱反复,粮食产量不高不稳;二是历经多年治理后剩余的盐碱地,受淡水资源匮乏制约,治理困难,主要分布于滨海和坝上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2023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把基础工作打牢。二是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根据水资源等方面条件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区分轻重缓急,经过严格认定审批后实施。三是分类施策,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四是坚持粮经饲统筹,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五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六是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目前我省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沧州、唐山和张家口坝上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担负着挖掘单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的重任。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我省“盐碱地特色农业”首倡地和落实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排头兵作用,针对制约盐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和科技支撑不足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盐碱地高品质农产品价值未深度挖掘、优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亟待加强等问题,围绕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重点加强盐碱区农田水利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深度挖掘盐碱地特色粮经果饲作物产量和品质潜力,积极发展深加工,与产业紧密结合,构建分区分类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和示范场景,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河北方案,服务于京津冀高端农产品和生态保护重大需求。

  谢谢!

  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钱伟玲: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感谢各位嘉宾的翔实发布与答问。如果大家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联系。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键词:河北省政府新闻办,文字实录责任编辑:郑威